长时间佩戴口罩的压痕、脱掉防护服后的一身汗水……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有一批可爱可敬的大学生,他们参与国际旅客安检、人员分流、登记等工作,为入境防疫站好“第一岗”,他们就是沈阳医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3月25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到了这批志愿者。
防疫检查工作量大他们从未退缩
8时,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15级学生志愿者李佳颖已和同学们坐上班车,前往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到达后,他们穿上防护服,戴好口罩、手套和鞋套,根据当天的情况进行任务分工,一天的工作便开始了。
他们的工作十分繁重:测量体温、通道分流、登记旅客信息、维持负压隔离室秩序、进行咽拭子采集等。3月8日起,志愿者们已经工作半个多月了。
“我耳朵的伤口已经快好了。”志愿者佟兴的耳朵勒出了伤口,“其实很多同学佩戴口罩后鼻梁、耳朵都有勒伤,但大家丝毫没有退缩。”李佳颖告诉记者,担心去卫生间会浪费防护服,大家中午都不敢喝水。
穿防护服的不适应,佩戴口罩出现的压痕,长时间站立的疲惫,佩戴带有滑石粉的一次性手套导致的过敏症状……遇到困难,大学生志愿者们没有一个人喊累,更没有一个人后退。
看到招募志愿者他们立即报名没犹豫
3月初,沈阳海关国境卫生检验检疫部门与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取得联系,院里第一时间发出志愿者招募通知,学生们报名踊跃。最终,公共卫生学院组织选派了十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出发前,学院与沈阳海关为他们提供了完备的防护设备和专业的培训,并进行了应急演练。
“看到志愿者招募信息我没有犹豫,因为我是一名医学生,这就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佟兴说,自己作为队伍中唯一的男生,应该去照顾女同学,分担工作。
每天返回驻地他们还要赶写毕业论文
晚上,他们返回驻地还要忙着赶写毕业论文。这十位志愿者均为今年的毕业生,他们面临着完成毕业论文、求职就业等诸多事宜。
沈阳医学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公共卫生体系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关口,作为今年即将毕业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是即将踏入这支队伍的“预备役”。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堂生动的专业课,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丁宁图片由学校提供